80后怀旧系列 之 电影院

80后怀旧系列   之  电影院

小时候有本期刊特别火,叫《大众电影》,据说巅峰时单期发行量高达960万份,从这个数字看,那时的电影还真是挺大众的。长大后知道了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之后的"第七艺术",并且是这六种艺术的综合。这么一看,电影离大众的距离好像又远了——若执意追求高雅,则为阳春白雪,免不了有意无意地把普通人推出门外;若一味强调个性,则如猛兽出笼,力道稍大就容易和道德礼法对立起来,那便流于邪辟了。

如果一种艺术被老百姓说成是“艺术家的艺术”,那它基本就算被打入冷宫了。那时候文化普及率不高,但群众的审美水平可不低,是被各种优秀影片培养出来的。这么是给艺术家留点面子,委婉地表达一下“我这个人还是挺正常的。”

就是大众本身,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喜剧片的不大可能同时喜欢犯罪片,喜欢林青霞的倒是极有可能和张曼玉的粉丝干起来,如果你什么片都看,哪个明星都喜欢,那我斗胆问一句,你是不是闲的没事干?

所以严格来讲,电影是门“小众艺术”。“大众电影”这个叫法实难成立。

所以在那个电视机还未普及的时代,在每一个像我一样的小镇青年的记忆里,都有一家电影院存在。而且这家电影院后来必定经营不善,走到了破产边缘。

我对我县电影院迄今为止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到晚上,大喇叭就开始滔滔不绝。那时候我总在屋檐底下站着,眼睛看向门道里“节煤灶”上的锅盖。

“本院今日放映XX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故事片XXXX”“本片讲述的是……的故事,那是……”那时候的我特别希望它讲到一半就赶紧停下来,好叫人有兴趣走进电影院把另一半看完,可它非把故事讲完不说,还恨不得连中心思想一并总结了。

被打断想象的我看锅盖上升起的白色水蒸汽越来越多,估摸着晚饭已熟,就赶忙揭开锅盖,垫块抹布把饭菜端出来,大喇叭还在喋喋不休,我们已经开始吃饭了。

看电影是不是只是大人的事情呢?既然利用端菜的功夫就能把一个故事听个大概,那为什么一定要去电影院呢?反正我们小孩子有功课要做,看电影的话,一没有钱,二没有时间。

小学五年级快要放暑假的时候,出乎意料地,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发了5张电影票,让我们假期看电影,写影评,参加电影院组织的有奖征文活动。

我们这一代是和武打片相伴着长大的, 当时我们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就一个——武打精彩不精彩。小孩子用的形容词是“打”。

“那个电影打不打?”

“打,可打啦。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都出来打。”

那这《六指琴魔》是好电影无疑了。

那个假期我在电影院里看的第一部电影是《血滴子密史》,杀人暗器血滴子能从人手中飞出去,于百步之外取人首级,是我至今也感觉破解不了的黑科技。

看完电影写影评,我也不知道评的是哪一部了,开学交上去,我们班有两个同学获了奖,奖品是五块不同造型的橡皮。

“啊,真好看,给我一块。”大伙争着要

“不给。”

“哼,小气鬼。”

虽然被人家说是小气鬼很伤心,可我真的舍不得。

那时候普通橡皮是文具,造型橡皮则是收藏品,和“爱马仕”、“普拉达”的地位差不多。拿回家细细端详,一颗颗都是双色,亮晶晶的,有点像今天的果冻“水晶之恋”,有绿色的星,粉色的心……闻起来香香的,放在一个透明袋子里,和其他宝贝一起在抽屉里放着,没事干就拿出来欣赏一番……

关于电影,后来我又了解了很多,像什么镜头呀,叙事呀,配乐呀,节奏呀,我认为我能看得懂电影了。听说当影评人能挣钱?我打开豆瓣网,发现世间好电影千千万,而我看到的区区几部连牛身上的一毛也不如,我的影评家之梦就此偃旗息鼓。

再后来上了班,单位也发电影票。有次和同事去看电影,一开场我俩就懵了,“这也算电影?老子随手做的PPT都比它有逻辑!”到现在我还记得我走出电影院的那种激动——恨不得抓住导演的袄领子让他把电影票钱还给我。 从那以后我不得不对现在的电影起了戒心,一部电影到不了几乎人人称颂的地步,我是不会轻易走进电影院的。

要是能穿越,好想回到小时候的那家电影院啊,把我童年没有看到的电影一一看完。但是那家电影院早就关门了。就在那次活动后不久,有天爸爸下班回家,很郑重地跟我说以后不能去电影院了,它成了危楼了,据说当初设计电影院的那个人自打建成后,就从来没有进去过。

相关数据

网购广九直通车票 9月起可在东站取
365bet官网提现说维护

网购广九直通车票 9月起可在东站取

⏳ 08-28 💖 538
冬天做什么生意赚钱,四个最适合冬天做的小生意
365bet官网提现说维护

冬天做什么生意赚钱,四个最适合冬天做的小生意

⏳ 07-11 💖 898
战队信息
365软件下载

战队信息

⏳ 09-01 💖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