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历史的新高潮。历史的学习,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成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接过民族复兴大任的必修课。了解史实是基础,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培养主流价值取向的必要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它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有一个核心就在于:以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条件为根本依据,考察人物或事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的作用。强调被评价的对象要置于具体时空背景中,分析人物或事件中的阶级立场与实践是否符合生产力解放要求,是否推动社会形态演进。既要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也辩证看待个人行为的客观效果与主观局限,避免脱离时代语境的道德评判或历史后来者的不解。
下面我们就以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为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参考角度分析对于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一 时代背景角度
19世纪中叶的中国,犹如一艘在暴风雨中漏水失修的大船。清王朝的腐朽让农民背负上了“三座大山”,那就是地租、苛税与列强赔款。当长江流域的连年灾荒撞上鸦片战争的炮火不断,千万农民连“糠菜半年粮”的日子都难以为继时,揭竿起义就成了必然。马克思揭示的历史规律也在此显现——旧土地制度如同束紧的裹脚布,早已容不下生产力的挣扎前行。洪秀全举起的“拜上帝教”大旗,实则是走投无路的农民在封建大厦将倾时的悲壮呐喊。这种借助基督教平等思想发动的起义,本质上是封建经济解体期农民对剥削压迫的自发性反抗,其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二 阶级立场分析
田间地头的草鞋踏碎了地主乡绅的算盘,但竹篾斗笠终究没能顶起一片新天。当《天朝田亩制度》描绘的“无处不均匀”蓝图,遇上东王府的玉筷金碗,农民军领袖龙袍下的封建根系也开始错盘。正如恩格斯揭示的阶级局限:没有工人阶级指引的农民起义,就像没有舵手的帆船,最终在皇权思想的漩涡中沉没。太平天国既无先进阶级领导,又没能联合新兴工人阶级,其反封建斗争最终异化为新封建政权,暴露小生产者无法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根本缺陷。
三 主流倾向评价
这场持续14年的流血抗争,在青史中刻下双重印记:它既是用锄头犁破封建冻土的春雷,也是用血泪浇灌宗教乌托邦的苦果。当洪秀全的“天国”梦从金田村的篝火燃成江南的烽烟,既焚毁了地契账簿,也灼伤了文明籍典。列宁所说的“历史新东西”或许就藏在那份未能实现的《资政新篇》里。太平天国虽未突破旧式起义框架,但其纲领中的平等诉求和对外抗争精神,就是中国农民第一次试图用带泥带茧的手,叩开近代化的大门的勇敢,这已然形成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先声。
四 长期影响角度
南京城的硝烟散去时,江南沃野已化作“白骨露于野”的焦土。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导致了江南经济带严重破坏,据估计人口损失超2000万,也暴露清末朝廷的虚弱,刺激列强加深了侵略,短期内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从长期影响的角度看,它却加速了湘淮军阀集团的崛起,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其反清意识也为辛亥革命埋下了火种。正如毛泽东所言,正是这些“官逼民反”的烈火,熔化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的铜浇铁铸。它从内部打破封建统治超稳定结构,促使统治集团调整政策,客观上为近代社会变革开辟了空间。
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圣库制度的瓦罐,终究装不下小农经济的汪洋。当平均分田的号令变成“王爷骑马我牵绳”的现实,这场试图用长矛调整生产关系的革命,最终被历史的铁律反噬。但带血的刀剑劈开的裂缝里,资本主义的幼苗得以喘息。马克思的预言也在此应验:旧制度的阵痛,终将催生新社会的婴啼。该运动未能建立先进生产关系,却加剧了封建经济危机,迫使清政府有限引进西方技术,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创造了条件。这种破坏性的创新印证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
太平天国运动如同一面破碎的青铜镜,既映照出封建末世农民抗争的英勇身姿,也折射出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从《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到《资政新篇》的微光,从金田起义的呐喊到辛亥革命的回响,他们未能建成“天国”,却为后来者扫清了通向现代社会的荆棘,农民阶级用最悲壮的方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与此同时也用血与火的事实证明了: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枷锁时,底层民众的锄头也能撼动历史车轮,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