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攻城如此艰难呢?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往往低估了攻城的复杂度,当然,影视作品中的一些误导也是原因之一,许多影片中常见城门被摧毁后,敌方守军几乎立即溃败,城市很快易手。事实上,古代坚固城池的防御系统经过精心设计,远比表面看到的城门破裂更为复杂,城池的防守往往远不止于城门。
古代城池的面积通常较小,除了一些特大型城市,普通的边塞城池面积仅有几平方公里。也正因如此,一支千人左右的部队便足以在城池周围形成全面的防御,几乎没有死角可言。而一些处于战略要地的城池,其建造标准极高,攻克难度巨大。它们往往拥有宽阔的护城河,给进攻方的进军带来了极大障碍。在一些水源匮乏的西北地区,城墙外则会布置大量的防御设施,如壕沟、拒马、鹿角、斜刺和各种陷阱,突进至城墙前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更复杂的是,古代坚城在建造时,往往设有瓮城。瓮城的设计就如同一个“凸”字,延伸出来的一部分便是瓮城。这意味着即便攻城部队突破了外层的瓮城门,依然不能直接威胁到城内居民,攻城方仍需继续推进,占领内城门。这一步的难度非常高,因为一旦进入瓮城,攻城部队必然会遭遇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如果无法应对内城墙上的敌军火力,进攻方将会陷入被包围的困境,最终遭遇溃败。
此外,古代的城墙不仅高大且坚固,厚度和质量都有严格标准,即便在腐化严重的王朝末期,大部分要塞的城墙仍然非常坚固。常规的攻城手段对其并无太大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摧毁。
同时,许多边境城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堡垒群相依相守。每个堡垒的位置和功能都至关重要,它们往往能形成“掎角之势”,进攻方若不先拔除周围的堡垒,便会面临敌人从背后切入的危险,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且这些堡垒的防守通常需要的兵力并不多,却能拖延很长时间,极大地增加了攻城的难度。因此,将攻城放到战役的最后一步成为了明智的选择。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城池的防御设施不断完善,守军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春秋战国时期,城垛开始广泛出现在边境城墙上,能为守军提供良好的视野以及防御掩护。汉代时期,“马面”这种新的防御设计被提出,每隔一定距离就建有矩形墩台,马面中的守军能够实现侧面攻击敌人,形成合围之势,极大提高了防守能力。
随着战争的持续,许多著名的守城名将也发明了各类强力防守器械,许多具有较强杀伤力的武器应运而生。例如,北宋的床子弩,它不仅具备超远的射程,还能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弓箭,打击进攻部队。特别是那种需要百人操作的八牛弩,它能轻松击溃敌军,射程更是惊人,达到了1500米,甚至能够精准打击敌方的指挥中心,曾一度成为斩首武器。
随着火炮的问世,攻城战的格局发生了变化。火炮的强大威力和相对较低的运输难度,使其在防守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逐渐取代了弩箭的位置。然而,火炮在进攻时所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大。攻城器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应用,例如云梯、投石车、冲城车等。然而这些器械的进化速度远不及防守设施,尤其是在攻城战中,攻城器械多是笨重不灵活,容易遭到防守方的精准打击。
除了这些设备本身的缺陷,攻城方往往还处于“不利”局面。士气的差异使得攻城方的处境更加艰难。攻城方士兵的胜利和收益往往是挂钩的,但很多城池会选择坚壁清野,不给攻城方任何利益。这使得攻城方在战斗中更容易丧失战斗动力。而守城方则不同,他们守卫的城池可能是家园,是家人的生存之地,他们的战斗意志远比攻城方更为坚定。
曹刿在《左传》中曾经说过,攻城战的特点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旦进入僵持阶段,攻城方的士气就会急剧下降。而守城方只要成功抵挡住一次进攻,便能获得一次胜利,士气逐渐上涨,防守的压力也会逐渐减轻。因此,很多优秀的将领在面对攻城问题时,通常会把它作为最后的手段,确保自己有足够的优势后才考虑发动。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十围之攻”,即围城要围得彻底,坚决避免轻易发动攻城战。正如历史中许多明智的将领所做的那样,攻城战的风险极高,一旦陷入僵局,不仅可能丧失之前的优势,还可能让战局发生翻转。因此,古代战场上大部分成功的战略都是基于“智”而非“力”,攻城战更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