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朗读者》栏目工作人员说,
朗读亭走过这么多城市,
深圳读者的参与热情和素质非常高,
等候时间最长的有5个多小时,
现场依然井然有序。
朗读亭在各地的日均录制人数约为30人,
昨天在深圳图书馆的第一天录制,
参与录制的朗读者即达到135名。
朗读亭,
真是座有魔力的小房子……
▲这是第一位朗读者崔莹莹 ,
昨天早上8点钟就来到朗读亭外等候,
她朗读的是冰心的《春水》节选 。
崔莹莹说,
在新年新诗会节目上小鹿姐姐读的特别有故事 。
今天她要读给社会上经历很多抉择却仍然坚守初心的年轻人。
▲这是新晋美女老师彭晓,
她为自己和自己的第一批学生朗读
席慕容的《窗前的青春》。
▲她叫徐晓珺,
她要朗读的是舒婷的《致橡树》,
她说很喜欢这首诗,
基本上可以背下来。
今天她要好好地朗读,
送给未来的爱人,现在的男朋友,
希望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能够相互陪伴,
相互成长。
她说,
等候两小时,值!
▲这是一位准妈妈,
她为她下个月即将出生的宝宝朗读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希望宝宝顺利出生,健康平安。
▲在深圳边检工作的安先生
带着儿子一起来朗读,
爸爸说,儿子特别喜欢董卿阿姨,
孩子的语文老师也特别注重孩子们的美文阅读,
几位家长还在学校的倡议下自发组织了读书小组。
今天有这么好的机会,
一家3口排了4个小时的队,
也觉得幸运。
▲房地产从业者王宗梅,
来深已20年,
朗读的是席慕容的《七里香》诗集,
这是她学生时代特别喜欢的诗集。
她说中学时特别喜欢朦胧诗,
但想拥有一本诗集很难,
都靠手抄。
今天来朗读,
就像圆一个梦。
她喜欢《朗读者》节目,
深深被触动。
这次朗读能入选最好,
没有也没所谓,
只想回顾一下那个年代
献给当年和现在的自己。
▲从事工程公司管理工作的黎先生,
来深圳30年了。
他拿来自己十多年前的一篇小文章
《舅舅的200元》,
读给远方的舅舅听。
30年前来深圳时,
舅舅送行揣给他200元钱,
那时舅舅身在农村,生活很困难,
但是还是给了他200元钱,
还是100张2元的纸币。
看得出是舅舅一点一点攒起来的,
“我一直深深记在心里,
今天有这个机会,
读给舅舅,
深深地他!”
令黎先生欣慰的是,
原在辽宁农村生活困难的舅舅
早已随孩子落户北京,
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说朗读不是我强项,
但好希望这次朗读,
能让舅舅听到。
▲ 初中女孩李金颖,
马上中考,
朗读献给全国即将中考的学生,
激励他们,祝福他们。
▲她是志愿者谌聪,
两年以来,
一直在图书馆做志愿者工作。
她觉得朗读亭是每个人自己的舞台,
看到这么多人为爱朗读,很感动。
她的朗读,
要为深图的义工志愿者点赞。
▲几位同校的小学生结伴而来,
他们带着自己喜欢的书本,
有的为家人朗读,
有的为同学,
有的为妹妹,
有的为自己……
朗读是他们觉得特别快乐的事情。
▲朗读亭前,
一对母女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叶玮女士扶着她80岁的母亲李宝兰
为故去的亲人朗读。
12年前叶女士的父亲去世后捐献了角膜和遗体,
6年后叶女士的哥哥去世,也捐出了眼角膜。
母女俩今天要为亲人朗读
眼科医生姚晓明博士的一首诗《美丽的眼睛》,
献给父亲、哥哥
和那些富有爱心的人们。
▲太阳快落山了,
朗读亭前仍然熙熙攘攘。
深圳图书馆的黄小姐告诉记者,
朗读亭是风雨无阻的,
之前在杭州、上海就都下雨了,
他们撑伞挡雨,
我们撑伞遮阳。
▲深图办公室主任温雪芳昨天接受采访说:
今天早上8点就开始有读者来排队,
我们准备完善后,
9:40就提前开始录制了,
有好几位文化义工帮我们维持秩序,
现场气氛非常好,
读者热情很高,
大家带着故事来分享,
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今天天气比较热,
我们准备了饮用水、遮阳伞……
她也提醒,
这是朗读者在深圳的第一站,
可能也是唯一一站。
朗读亭的录制延续到4月18日(周二),
每天10:00-17:30。
▲ 为了不让临时赶来的读者失望,
深圳图书馆还贴心地在二楼的“美文图书展”
推出了适合朗读的书籍供读者借阅。
在这春天的深圳,
来深圳图书馆,
和朗读亭约会吧,
尽情享受
朗读之美!
杭杭de星吧客
星光熠熠 好看好玩
我等你来,不见不散!
新关注用户可以抢得滴滴打车券
微信号:zhh1380270865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